飞行器工程(航空发动机)学院是在原机械工程系、航空与机械工程学院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建立起来的。2009年6月,根据学校学科发展及专业设置的需要,由原航空与机械工程学院 “飞行器设计工程系”、“飞行器动力工程系”、“飞行器制造工程系”的航空维修技术与工程方向、大学生航空文化教研部和原土木建筑学院“力学教研部”、“力学实验中心”、“ 实验力学研究室”组建飞行器工程学院。2013年新增飞行技术专业,培养飞行学员。2017年8月,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与南昌航空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航空发动机学院,和飞行器工程学院合署办公,学院更名为飞行器工程(航空发动机)学院,招收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航空发动机方向)本科生。2018年9月,为适应江西省航空发展需求,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航空维修技术与工程方向)和飞行技术专业从学院分离出去,组建通航学院。飞行器工程(航空发动机)学院保留原有的“飞行器设计工程系”、“飞行器动力工程系”、“大学生航空文化教研部”、“力学教研部”、“力学实验中心”、“ 实验力学研究室”。
目前学院设有2个本科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皆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1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4个二级学科学术硕士点(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飞行器设计,、人机与环境工程、航空噪声与振动工程),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能源动力,机械工程);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建有“通航涡轮动力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微小航空发动机重点实验室”以及“江西省飞行器设计与气动仿真重点实验室”。下设“飞行器动力工程系”、“飞行器设计工程系”、大学生航空文化部及力学教研部”等4个系部;“力学实验中心”、“飞行器综合实验中心”、及“力学研究中心”等3个研究中心,其中力学实验中心为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还与国内10余家航空企业与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
学院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拥有专职教师65人,博士学位教师52人,占80%以上。其中正、副教授33人,硕士生导师22名(其中外聘8名),11人入选江西省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学院还聘请了1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为兼职/客座教授。目前学院在校生共1232人,其中本科生963人,研究生269人。
学院结合学校和地域优势,不断探索、谋求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等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0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 出版教材、论著11部;科研到账近一亿元。在航空发动机封严环研制、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微小航空发动机、飞行器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无人机研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推广价值重大的成果,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航空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同时在相关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科技创新和就业工作。近年来,学院学生参加“飞鹰杯”和“航发杯”比赛人次累计超3000人;学校“小发明、小制作、小创作”及科技创新竞赛学生参与率超80%,结题率70%以上;近五年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奖项200余项,省级奖项300余项。学院学生考研升学率维持在45%左右,排名学校前列。毕业生就业工作连年保持良好的态势,就业率维持在90%左右,主要分布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单位以国内民航企业等。涌现出了“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江西省最美大学生”刘鑫等先进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