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简称“等离子体所”,英文缩写为ASIPP),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西郊科学岛,成立于1978年9月,其前身为“合肥受控热核反应研究实验站”。主要从事高温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核聚变工程技术及相关高技术研究和开发,以探索、开发、解决人类无限而清洁的新能源为最终目的。
等离子体所是中国热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基地,先后建成常规磁体托卡马克HT-6B、HT-6M,我国第一个圆截面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合肥超环”(HT-7),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并在物理实验中获得了一系列国际先进或独具特色的成果,荣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多个国家重要奖项。此外,全面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正在建设国家“十三五”大科学工程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开展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设计和预研。
等离子体所与欧、美、俄、日、澳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合作交流关系,成立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作为ITER中国工作组的重要单位之一,承担了导体、校正场线圈、超导馈线、电源、诊断等采购包和总装任务,占中国承担ITER采购包任务的绝大部分。目前等离子体所ITER采购包研制工作进度和质量在ITER七方中位于前列,100%国产化,100%合格,一些产品以优异的性能通过国际实验评估,获得国际聚变界的好评。
等离子体所高度重视大科学工程项目及其衍生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以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或科技资源利用成立的公司20余个,创造了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设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促成从应用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创新价值链的形成。
等离子体所现有13个研究室、3个中心、1个专项办公室、1个综合管理部门和多个高技术公司。在职职工7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逾80%。先后有6位科学家入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多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等人才专项或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等离子体所现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点包括等离子体物理和核能科学与工程2个特色专业,11个硕士点包括等离子体物理、核能科学与工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低温与制冷工程、核技术及应用5个特色专业。已培养研究生逾千人,在学研究生500余人。
等离子体所编辑出版的国内等离子体专业唯一的英文学术期刊《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已被EI、SCI、SA等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不断攀升。
等离子体所崇尚“甘于奉献、团结协作、锐意进取、争创一流”的大科学文化,形成了开放、公平、民主的科研氛围及宽松和谐的科研环境,全所师生员工正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研究所创新跨越式发展而不懈奋斗。